学生处
 首页  文件学习  处室概况  学工动态  学生管理  公寓管理  资助工作  心理健康  征兵工作  资料下载 
最新消息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喜获“陕西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3/05/10      · 关于做好“甘肃积石山县、新疆阿图什市地震灾害”专项临时困难补助的通知    2023/12/20      · 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宣传思想文化及主题教育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等工作    2023/11/28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辅导员如何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
2017-04-10 11:10  

辅导员如何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罗静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什么是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是指一些危险性刺激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的生活逆境,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平和、宁静的稳定状态,从而使自己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相互适应,并且能够被人肯定、接纳、尊重、欣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容平淡的幸福。

然而,当一个人遭遇突然的、重大的生活逆境时,比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天灾人祸等,或者在小的压力事件不断累积下,比如时常体验人际矛盾、工作压力、感情挫折、学习困难等,让人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受到干扰,内心的平衡随即打破。随着内心的紧张焦虑、无助无措感的不断累积,会使思维和行为处于一种紊乱状态(如:吃饭没胃口、入睡困难、多梦噩梦、情绪易激惹、兴趣减退、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等),这就是心理危机。

(三)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简称危机干预。

(四)对心理危机的认识

心理危机人人都可能会有。

相同的事件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构成危机。

在挫折与压力面前,每个人的应对能力和方式不同。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很大的事件对他来讲也扛得起来。相反,有些人很脆弱,一点点小事也能把他摧垮。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亲人去世、严重疾病、感情破裂、学业失败等重大压力事件(心理学称为“应激源”),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已无法应对时,就会出现“危机”,严重时甚至可能会自杀。自杀是心理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

因此,人的个性特点、应对方式、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状况、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和解释,以及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危机的反应。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分类

1、按心理危机表现形式分类

1)显性心理危机

即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举例:校园微电影《不再独行》)

2)隐性心理危机

指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突然性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具有更大风险和干预难度)

2、按心理危机应激源的差异分类

分为:学业危机、前程危机、人际关系危机、家庭危机、恋爱危机、性心理危机、灾难危机和自杀危机等。

3、按心理危机特征的差异分类

可将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和障碍性危机四类。

1)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身体或生活环境急剧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例如青春期心理困扰、适应障碍、学业困难、人际关系冲突、感情受挫等。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遇到自己和环境间的变化,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发展性危机,每个阶段的危机就是一个转折点。大学生以自己原有的方式面对和处理这些危机时,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的产生。

2)境遇性危机

境遇性危机是个体无法控制或预测的突发或超常事件。境遇性危机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随机的,会突然产生强烈意外的震撼。例如交通事故、亲人朋友去世、父母离婚、意外伤害、突发重大疾病、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意外失利、严重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这种危机不仅带给人外在的灾难,而且给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当事人有强烈的负面感受和体验,有时因无法承受难以言说的痛苦而出现心理解体和异常行为。

3)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因一些人生重要的根本问题如人生的目标、价值、意义、责任等,而导致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突然发觉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人生方向与价值。存在性危机往往不具有突发性。存在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具有重大影响。

4)障碍性危机

障碍性危机是指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引起的心理危机。障碍性心理危机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潜在性和痛苦性。

(六)心理危机的反应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不知不觉”。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

1、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2、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

3、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4、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七)心理危机的结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第四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八)关于自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80万以上的人死于自杀,还有更多的人企图自杀。因此,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经历自杀带来的丧亲之痛或受此影响。自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是2012年全球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因。

自杀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在世界所有区域都有发生。2012年,全球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杀死亡占全世界死亡总数的1.4%,在2012年的死因排序中居于第15位。

中国自杀率偏高,约为每年23人/10万,而世界其他地区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每年中国自杀者数目大约是世界总自杀人口的1/3。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一篇论文,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中最为常见的死因;中国妇女的自杀率超过男性,达25%。在有确切自杀率统计的世界各国中,中国是唯一女性自杀率显著超过男性的国家。农村人口中的自杀率为城市的三倍。

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以及20-24岁的青年。世界各国在自杀统计中的“三高”现象是:城市高于乡村,男子高于女子,老年高于青年,而惟独中国具有相反的“三高”:农村高于城市,女子高于男子,青年高于老年。中国自杀分布独特“三高”的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虽然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不是自杀的高危群体,但由于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很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大学生中,自杀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开学与学期结束时,自杀的人最多(新生、毕业生);重点高校多于普通高校;女生多于男生;城市学生多于农村学生。

(九)对自杀的几种错误认识

1、自杀是突发的,无规律可循。

自杀是有规律可循的。注意捕捉预兆则可有效防范自杀。

2、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谈论自杀的人也会自杀。谈论自杀是自杀前的一种预兆、一种求救信号。80%的人自杀前向他人发过这类信号。

3、情绪好转后,自杀企图就没有了。

即使情绪好转,自杀危险一般在意念产生后三个月内仍然存在。

4、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一般人也会有自杀念头。据国外的某调查资料,30%-50%的学生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意念。我国周达生1990年的调查指出,大学生中12%的人有过自杀意念。

5、对有自杀倾向的人不要谈论自杀。

对有自杀危险的人应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使其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导。可以这样问这样几个问题,语气温和自然一些:“有的人遇到无法排解的痛苦和挫折时,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你想过吗?想过用什么方式吗?如果你死了,你的父母怎么办?”如果他对这几个问题都回答得清晰而不犹豫,说明危机状态已经很严重了,这时就要启动危机干预。

6、青少年自杀多为学习问题。

青少年自杀不仅仅是学习问题,父母感情、个人感情因素往往是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

二、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素质要求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作为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辅导员是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角色,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思想教育者。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其经常深入学生,如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能随时随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动态。

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其心理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存在负性事件和隐藏的心理隐患,在情绪上有异常表现,在行为上有较大变化,不能专心于日常事务或以常态方式生活。这些诱发因素和异常表现往往很容易被与其朝夕相处的周围人员注意到,为实施救助提供契机。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大多数是由同学或辅导员发现的。因此,辅导员是心理危机干预中重要力量。

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要求辅导员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1、对辅导员的伦理道德素质要求

研究表明,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人格成长、心理发展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辅导员的特殊身份,更要注重发挥其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而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容易使其产生凡事以思想教育为主,甚至不知不觉中将求助学生的个人信息作为日常教学或管理中的案例加以宣扬,而这恰恰为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为求助者保密”的原则所不容,无形中违背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职业道德。

因此,辅导员必须遵守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有:

保护求助学生的利益,多数情况下,应在理智和情感上采取“求助学生利益优先”的原则;为求助学生保密,除非得到许可,否则不能跟你泄露求助学生的资料信息;满足求助学生的知情选择权,包括咨询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实行什么样的程序等。此外,还需要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诚实守信品质,努力做到所感与所言、所行与所为的和谐一致。

2、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与传统的心理辅导相比,危机干预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干预辅导员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遭遇危机的学生面前,表现出成熟、乐观和坚强,以便更好地帮助求助学生。

(2)危机干预辅导员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灵活性。在危机面前,时间是第一要素,能够对危机中不断涌现、不断变化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判断、反应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减少了危机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同时,应敢于面对危机中的各种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和自己过去的经验。

(3)危机干预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换位思考能力。对于求助学生要能设身处地理解其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心理环境,并根据危机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帮助他们尽快与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如父母、同学、朋友等)建立联系,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3、对辅导员的技术素质要求

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应具备娴熟的技能,以完成各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关注

辅导员可从非言语躯体层面、言语层面、人际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关注。例如:通过目光接触、和蔼关切、点头微笑、耐心询问等非言语与言语交流,向求助学生传递与其同在的信息,营造安全、放松的人际沟通与会谈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扰痛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辅导员在设身处地帮助他。

2)倾听

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去听。包括观察求助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如姿势、表情、行为、语调等,深入理解其所传达的信息。注意求助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连续与非连续性,保持“均匀悬浮注意”,并注意与其生活环境相联系。

【均匀悬浮注意】是精神分析学派心理治疗的术语与技术,是指心理治疗师在为病人做分析和治疗时,不把自己的注意力专门集中在任何事情上,而总是平静地、专注地、非评判性地倾听和观察所有材料,即所谓“均匀悬浮注意”。

3)共情

共情又叫同理心、同感心、神入、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咨询师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最关键的咨询特质。这就要求辅导员借助学生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用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共情不等于同情,共情的前提是要保持中立和节制。

三、怎样识别心理危机

(一)识别心理危机的线索

当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状态时,他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的表现。

1、言语线索

在言语中直接表露出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觉得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我那么倒霉?用语言表达出活得没有意思,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或者在日记中或者QQ、微信中透露一些信息,如感觉生活无望,活着太痛苦,不如死了算了。或口头表达“我离开的话,可能别人能过得更好”之类的话,谈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写下类似于遗言的文字。(某网友网名:天国约定;QQ签名:也许我真的应该安静地走开)(某自杀学生,自杀前QQ空间改成灰色,空间名字改为“带我去天堂”。)

2、情绪线索

情绪异常。包括:抑郁、焦虑、淡漠、躁狂等。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容易流泪、注意力不集中、忧郁苦闷、容易被激怒、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过分依赖他人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

3、行为线索

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修边幅,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应当引起重视与警惕。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从人际交往方面可以看到,明显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回避别人,显得孤僻、孤单,无缘无故地生气、跟人作对,酒精和药物的食用量增加。还可能会用一些药物,过度依赖这些药物,行为紊乱或者古怪。

明显的行为信号:睡眠,饮食,自伤、自虐行为。

(二)自杀信号

自杀的征兆一直以来都是自杀者对周围人发出的求助信号,请留意一下这些危险信号:

(1)近两个星期经常谈论死亡,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和周围人诉说,或在日记中表现出来,讨论自杀的方法;(2)有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3)过去感兴趣的事,现在毫无兴趣;(4)行为明显改变,如平时很爱学习的学生,现在上课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成绩骤降;对学习、生活很麻木的人,突然像变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5)反复整理东西,将它们分类收拾好;(6)说类似“如果我不在,你们会过得更好”的话;(7)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8)临时打电话、拜访朋友,向他们说再见;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朋友和同学,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道歉;(9)特别在意别人自杀的信号,过去曾自杀过(约20%~50%自杀的人曾有过自杀经验);(10)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三)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

1、行为观察法

所谓观察,就是直接在一个自然情境中看他的行为跟平时有什么不同。如果跟平时差不多,就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一些行为发生的频率出现异常,就可能是心理出现问题。比如睡眠问题,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或发胖,无缘无故哭泣等。

2、面谈诊断法

当我们看到学生、同事、亲友最近好像情绪比较低落,可以主动关心他:最近你不怎么爱说话了,挺不开心的,能否告诉我一下是咋回事?不知道你遇到什么事情了,我不知道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传达关心,予以陪伴。

3、心理测验法

使用诊断心理问题、评估心理健康的一些量表。常用心理健康评估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综合评定)、自评抑郁量表SDS、贝克焦虑量表BAI等。

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

条目

选项

评分标准(有)

1、绝望感

1有,2无

(+3)

2、近期负性生活事件

1有,2无

(+1)

3、被害妄想或有被害内容的幻听

1有,2无

(+1)

4、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或愉快感缺乏

1有,2无

(+3)

5、人际和社会功能退缩

1有,2无

(+1)

6、言语流露自杀意图

1有,2无

(+1)

7、计划采取自杀行动

1有,2无

(+3)

8、自杀家族史

1有,2无

(+1)

9、近期亲人死亡或重要的亲密关系丧失

1有,2无

(+3)

10、精神病史

1有,2无

(+1)

11、鳏夫/寡妇

1有,2无

(+1)

12、自杀未遂史

1有,2无

(+3)

13、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1有,2无

(+1)

14、饮酒史或酒精滥用

1有,2无

(+1)

15、罹患晚期疾病

1有,2无

(+1)

【计分办法】上述15个条目量表,根据加分规则得出总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杀的风险越高。≤5分为低自杀风险;6~8分为中自杀风险;9~11分为高自杀风险;12分以上为极高自杀风险。

(四)心理危机预警对象

总结一下,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预警对象: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包括:

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失业;家庭暴力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②身体发现严重疾病(传染性疾病、费用很高又难以治愈的疾病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③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意外怀孕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④感情受挫(失恋;单相思情绪失控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⑤受辱、受惊吓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⑥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压力特别大、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第一次出现不及格科目的优秀生、需要重修多门功课的学生、将被处分或退学的学生、高考高分低录的学生等。

(4)性格内向、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6)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新生。

(7)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①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③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感情易冲动,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四、如何干预心理危机

(一)我们自己面临危机时,怎么办?

1、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按照预防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鉴别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生心理困扰时,能够主动求助的是聪明人,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应该被鼓励。

3、改变是需要持续的

不是说你跟别人说了你的困扰,别人给你出了主意,困境就消除了,有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病去如抽丝。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最终走出心理困境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二)他人处于在危机状态,该怎么帮助他?

1、表达你的关心

询问他目前的困难,以及困难带来的影响。

2、倾听与中立

多听少说,不作价值与道德评判。对当事人而言,倾诉是一种释放和自我整理过程。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类似于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心理专家将自己总结为“三无”人员,即无性别(无性别偏见)、无道德(不作道德评判)、无立场(中立立场)。心理咨询师要始终站在不出主意、中立的立场上,对来访者起到接纳、尊重和陪伴的作用,最终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协助其心灵成长。

3、开放式提问

提问时要用开放式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开放式问题有较大的回答空间,可以鼓励来访者更多地陈述自己。

封闭式问题是相对于开放式问题而言的,有点像对错判断或多项选择题,回答只需要一两个词,如“是、否”等。比如,“你是哪里人”,“你是不是心情不好”,“你每晚睡几个小时”等。尽管也可以获取信息,但如果单纯地使用封闭式问题,会导致谈话枯燥,产生令人尴尬的沉默,有点像接受警察的讯问。

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他不容易与你交谈就轻言放弃。有时沉默以后会出现重要的信息,有时当事人很伤心、痛苦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说,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支持,陪伴是有力量的。

4、允许流泪

要允许他流泪,允许他表达,不要担心他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反而是好事。如果是大哭也没关系,释放完了以后就会感到痛快和轻松,所以你不要担心。这时千万不要跟他说不要哭,哭是一种治疗手段,哭能减轻压力。

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或身处危机反应中的人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倒是那些在危机面前表现得特别安静、表情呆滞、目光无神、呆滞无语的人,需要引起心理工作者的特别注意,因为他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承受的压力与困扰可能也越大。

因此,危机干预理论认为,“完全缺乏情绪反应能力的求助者,比仍保持较好情绪反应能力的求助者更需要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直接关心。”

说到压抑情绪,日本人更是如此。2011年日本大地震,日本人近乎“冷漠”的“冷静和有序”,在让人尊敬和赞赏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感到“可怕”。日本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5、接纳自杀观念

发现一个人有自杀的念头时,不要批判他,要先接纳他。这时候不要试图改变他内心的感受,不要试图改变他的观点,千万不要跟他辩论。

比如,有人要自杀,都站在楼顶边儿上了,马上就要跳了。如果你说,不要自杀,最蠢、最自私、最不负责的人才自杀;或者说要想想对不对得起爸妈啊等。这样说会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可以理解他,更加感到悲观绝望。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受到了责备、指责或者是被人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在一个人要自杀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希望。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站在那儿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很痛苦。要不谁想走这一步啊?这在专业心理咨询中叫同理心。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当一个人要自杀的时候,你去跟他说理,其实是在说他自私、没良心、不懂得父母、不体恤别人,这是责备、批评、挖苦。这只能加重他的危机。

6、给予希望

给予希望,探讨当前拥有的资源,让他知道面临的困境能够有所改变,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7、可以跟他谈论自杀

可以问他,你有没有想过死。他如果说想过,就接着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你可以多了解他心里的想法。不要怕问这个问题,有时刻意回避反而可能错过一些机会。

8、形成约定

在谈话结束的时候,要鼓励他再次讨论、交流,也就是说跟他形成一定的契约。比如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话都谈完,就跟他说,今天我们谈到这里,下个礼拜或者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们俩再见面,可以吗?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可以”,这样可以让他知道你的关怀是持续的。做人都要讲信用的,当一个人做出了承诺之后,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履行承诺。

9、对自杀倾向不承诺保密

如果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不要承诺你会对此保守秘密。你可以跟他说,在你看来他的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你无法做出不跟别人说的承诺。

10、有效监护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一定不能让他独处。有高校曾有过这样的教训,一个想要自杀的学生承诺了不自杀,老师放心离开后,结果一不留神自杀了。如果发现有自杀的行为,马上要把他监管保护起来。

今天,我们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学习了怎样识别心理危机,如何干预心理危机,话题有些沉重。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危机”重新加以理解。

【心理体验活动】写下活着的十个理由

对“危机”的理解:危机=危险+机会,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和自杀。但危机更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

关闭窗口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2017 - 2018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